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2 06 v.33 76-82
明代一甲进士群体户类与地域分布考述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0913);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項目《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11BZS030)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6.015
41 620 24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明代一甲进士群体由各科状元、榜眼、探花所构成,共267人,其户类和地域分布广泛,对统治高层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巩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军籍一甲进士占比高于军籍人户在总人户中占比,说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具有更为強烈的上升欲望并会为此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甲进士81%来自南卷地区,14.23%来自北卷地区,仅3%来自中卷地区,说明科举竞争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和教育发展程度、政治资源、文化底蕴、科举氛围、人口规模、举子应考能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11.61%的一甲进士出自省际移民,是明朝为合法移民在移入地参加乡试提供制度保障的结果。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2]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不仅是迄今国内外学术界对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统计最为全面、翔实、系统的一部著作,而且对进士地理分布的成因也做了有益的探讨,但并未把一甲进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专门的统计与研究。

[3]依据《明代登科录汇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及《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所收《登科录》、《履历便览》和上海图书馆藏永乐九年、正统元年、弘治十二年、万历三十二年《登科录》,以及(清)李周望《国朝进士题名碑录》所附《明代各科进士题名碑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6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一书表6-1《明代进士户籍来源分类》统计明代进士户籍来源除上述7种外,还有十余种,但上述7种却占了进士总数的98.89%(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310页)。由此而言,一甲进士的户类来源仍然具有明显的广泛性。

[5]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一书也认为“人口的多少,直接制约了各地科举的竞争力……明代进士高产区,也正是明代人口密集区”(第199页)。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亦同样认为“在人口与进士分布之间的确存在相当密切的联系”(第210页)。

[6]按永乐初年都御史陈瑛上言所说,“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杨士奇等:《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八月庚寅”,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589页;《明太宗实录校勘記》,第168页)。也即军户“相当于当时全国著籍人户的五分之一”(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1页)。陈诗启:《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认为“明代属于匠籍的工匠,经常在三十万人左右”(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依每一匠户出工匠一名计,则匠户在全体人户中占比大致应为3%。

[7]关于明初军户地位的低下,请参阅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6-409页。

[8]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卷八六“宣德七年春正月乙酉”,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991页。

[9]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卷八八“宣德七年三月己卯”,第2032页。

[10]蔡嘉麟:《明代的卫学教育》认为明代设立都司卫所儒学“约略估计有一百一十所之多”(台湾宜兰:明史研究小组2002年初版,第29页),但又言其中“镇西卫学”和“镇夷守御千户所学”俱为“蠡测”所得;另外,尚阙贵州都司永宁卫儒学。故迄今真正考实的明代都司卫所儒学应是109所。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25页。

依据《明代登科录汇编》、《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所收《登科录》、《履历便览》和上海图书馆藏永乐九年、正统元年、弘治十二年、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登科录》,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47-1985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巴蜀书社自1991年联合影印出版)中的相关方志。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榜眼张显宗,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籍,据《福建通志》卷40《选举八·明贡生》载,显宗以汀州府学岁贡入南京国子监,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应天府乡试中式。

[23]据康熙《休宁县志》卷五《选举·乡举》(《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版,第553页)成化二年丙戌科榜眼程敏政,直隶徽州府休宁县官籍,天顺六年壬午顺天府乡试中式。

本排名顺序系根据吴宣德《明代直省各科进士分布表》所提供的各一级政区进士数减去崇祯十三年“赐特用”数(《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第59页)而得,之所以减去崇祯十三年“赐特用”数,是因为“赐特用”者根本不具备进士资格,故不应计入进士数内。

(明)王鏊撰《姑苏志》卷52《人物十·名臣》,《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93册,第989页。

宣德二年会试始分南、北卷,按南六、北四录取;正统四年始以南、北、中卷取代南、北卷,按南卷55%、北卷35%、中卷10%的比例录取;但景泰二年会试废除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制度,五年会试又予恢复(详见郭培贵:《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第56页)。

该表人口数系依据万历《明会典》卷19《户部六·户口一》所载万历六年人口数以十万人为单位四舍五入而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缩印本,第127-129页);但该书对辽东人口无载,据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研究结论,辽东人口至万历二十八年,“可能达到250万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不过,该数属推算所得,与万历《明会典》所载各省直人口数统计口径不同,故该表暂缺明代辽东人口数。

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一文“将这些籍贯登记中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称之为双籍进士”,并得出他们“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结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明宣宗实录》卷9“洪熙元年九月乙卯”,第245页。

乾隆《钦定国子监志》卷39《生徒五·乡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600册,第460页下。

人口数据万历《明会典》卷19《户部六·户口一》,学校和书院数据《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第472-473册),进士数据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6.015

中图分类号:K248

引用信息:

[1]郭培贵.明代一甲进士群体户类与地域分布考述[J].东岳论丛,2012,33(06):76-82.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6.015.

基金信息: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0913);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項目《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11BZS030)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