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6 03 v.37 36-46
论新文学“民本”意识的历史重构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3.005
18 226 1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从后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便对自身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展开了全面的自我反思,其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则是:创作主题由"个性解放"转向了"民族解放",叙事主体也由"我"转换成了"我们"。民族群体意识的重新高扬,即反映着"西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彻底破产,同时更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劲力量。因此,新文学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并以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去重建它的现代性品格,而不是对西方现代性的原文照搬。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陈立夫:《新生活运动之理论与实际》,《政治月刊》,1934年第2期。

2王新命等十位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载1935年《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

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4《关于“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座谈会记录》,《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2集第9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该文载《创造月刊》1928年1月第1卷第8期。

2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1928年2月第1卷第9期。

3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年2月第1期。

4李初梨:《请看我们中国的DonQ uixote的乱舞---答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化批判》,1928年4月第4期。

5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太阳月刊》,1928年3月第3期。

67《阿英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8页,第62-63页。

8《阿英全集》(第1卷),第454。

9麦克昂:《桌子的跳舞》,《创造月报》,1928年5月第1卷第11期。

1《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85页。

2《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载《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萌芽月刊》,1930年3月第1卷第3期。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艺术月刊》,1930年3月第1卷第1期。

56《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235页,第300页。

7《阿英全集》(第1卷),第454页。

8《瞿秋白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9冯雪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文学导报》,1931年11月第1卷第8期。

1该文刊于《解放》杂志,1940年4月第103期。

2《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载《解放》杂志,1938年5月第39期。

3以上引文,全都出自于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所刊载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2《瞿秋白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15页。

1巴金:《再论无产阶级专政》,载《学灯》杂志,1925年第7卷第12期。

1《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25《瞿秋白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467页,第463页。

3《大众文艺第二次座谈会》,载1930年5月《大众文艺》(第2卷)第4期《新兴文学专号》(上册),第1241页。

4《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载“左联”内部刊物《秘书处消息》,1932年第1期。

6沈端先:《所谓大众化的问题》,载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7见《新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36页。

810 11见《新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71页,第439页,第366页。

9冯雪峰:《论文学的大众化》,《文学》,1932年第1期。

12《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1页。

1《瞿秋白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2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1932年6月创刊号。

3《关于“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座谈会记录》,《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1940年3月24日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

511艾思奇:《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文艺战线》,1939年第1卷第3号。

6柯仲平:《谈中国气派》,《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

7光未然:《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艾思奇:《旧形式新问题》,《文艺突击》,1939年6月第1卷,第2期。

9何其芳:《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文艺战线》,1939年11月第1卷第5号。

10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文艺战线》,1939年11月第1卷第5号。

1罗荪:《论争中的民族形式“中心源泉”问题》,《读书月报》,1940年11月第2卷第8、9期。

2葛一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所谓的“民间形式”吗?》,1940年4月10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

3郭沫若:《“民族阐释”商兑》,1940年6月9、10日重庆《大公报》。

4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国文化》,1941年第2卷第1期。

5转引自孔庆东:《百年小说大师张恨水》,《百年潮》,2007年第6期。

6《鲁迅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7《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2-413页。

8《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9页。

1王受真:《为什么要把新酒装在旧瓶里》,载《通俗读物论文集》,上海:生活书店,1938年版。

23《赵树理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第390页。

4赵树理:《从曲艺中吸取养料》,载《人民文学》,1958年10月号。

5谢冕:《〈漳河水〉的写作与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

6《胡风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3.005

中图分类号:I206.6

引用信息:

[1]宋剑华.论新文学“民本”意识的历史重构[J].东岳论丛,2016,37(03):36-4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3.005.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