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1,102 | 9 |
![]() |
![]() |
![]() |
发生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举世瞩目的的外交事件,无论打死外国人还是捣毁教堂的数量,都是鸦片战争以来30年间最多的。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对其交涉和处理过程予以持续的关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报道。天津教案的发生使得该报对中国关注骤增,其相关新闻文本站在美国的立场去审视事件,建构了事件早有预谋、鼓吹列强联合对华作战、中国人普遍排外三个主要议题,带有鲜明的西方视角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西方的话语强势渗透于报道的字里行间。
Abstract:(1)有关天津教案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有:[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52-276页;唐瑞裕:《清季天津教案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赵树好:《晚清教案交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6页。周伟蔚:《对于天津教案起因的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1年;杨天宏:《如何看待普法战争对天津教案的影响》,《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张晓川:《从中西电报通讯看天津教案与普法战争-兼谈曾国藩一封家书的日期问题》,《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朱东安:《再论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兼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津门篇》,《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2)据戚其章等编:《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载,美国在事件中有2处礼拜堂被拆毁焚烧。
(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5卷,第五卷,第2254页。
(2)徐中约著,计秋枫、朱庆葆译,茅家琦,钱乘旦校:《中国近代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3)戚其章等编:《晚清教案纪事》,第109页。
(4)The Chinese Recorder,Jan.1871,p.212.
(5)《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32卷,第51页。参见赵树好:《晚清教案交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1页。
(1)普法战争是1870年-1871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1871年1月18日,普军长驱直入进逼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
(2)[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278-279页。
(3)杨天宏:《如何看待普法战争对天津教案的影响》,《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64-67页。
(4)张文中称当时在欧洲的中国使团为志刚、孙家毂使团,其实更准确的说,该使团就是首次代表中国官方出访欧美的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志刚、孙家毂二人虽然与蒲安臣同任“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但该使团交涉大权主要掌握在蒲安臣手中,学界也习惯以“蒲安臣使团”称呼之。在天津教案发生之前,蒲安臣本人已于1870年2月23日在访问俄国时病逝,使团此后的交涉方才由两位中国官员负责。据记载,天津教案发生前后,该使团先后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三国进行访问。参见闵锐武:《蒲安臣使团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7页。
(5)张晓川:《从中西电报通讯看天津教案与普法战争---兼谈曾国藩一封家书的日期问题》,《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151-152页。
(1)Ruthless Massacre of Christians in Pekin-The Secretary of the French Legation Among the Victims,The New York Times,July 7,1870.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上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53-554页。
(3)Japanese Politics-The Market-The Chinese Rebellion-Honors to the Memory of Anson Burlingame-A Gratunity for His Widow,The New York Times,July 14,1870.
(4)照会内容为:“天津府城系京师门户,所有法国领事各官并传教教士,守真女子以及商民人等,均在天津寓住,忽被发狂民众纵凶杀害,并将衙署教堂焚烧拆毁,其余在彼居住各国官民是否能以保全,至今情形虽无全足证据,尚恐凶多吉少。本大臣等闻之,未免怜恨交加,想似此凶残,贵国必亦同情公愤,岂不知此事责有攸归(,)国家有应尽之分?若不妥筹善法,预保将来,倘再滋生事端。贵国将何以对各国耶?”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775-776页。
(1)The Trouble in China-Antipathy to foreigners More Violent Than Ever-The French Ambassador Demands the Execution of the Mandarins Concerned in the Tient-sin Massacre.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21,1870.
(2)The Reported Massacre in Pekin Confirmed-The French Alone Attacked-Reparation Demanded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e New York Times,July 19,1870.
(3)The Pekin Massacre to be Avenged-A General Movement on Foot-War Inevitable,The New York Times,July 26,1870.
(4)David L.Protess and Maxwell McC ombs,Agenda Setting:Reading on Media,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New jersey Hove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参见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378页。
(1)岳红廷:《外国人眼中的天津教案》,《兰台世界》,2012年第22期,第50页。
(2)The Massacre in China,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4,1870.
(3)The Pekin Massacre to be Avenged-A General Movement on Foot-War Inevitable,The New York Times,July 26,1870.
(4)The French ultimate Refused-The Celestial Preparing For War,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2,1870.
(5)清政府在案发后第四日即6月25日降旨将崇厚、周家勋、张光藻、刘杰交部议处。然而法国方面对此并不满意,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以天津地方官员纵容民众反教为由多次向清政府提出处理相关地方官员的要求,1870年7月2日,罗淑亚照会总理衙门,提出严惩“天津办理不善之地方官”等,并声称:“此系至极要紧之关键。”7月22日,罗淑亚又在给总理衙门发出的照会出要求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及提督陈国瑞“先行在津立即正法,然后余事不难商办,否则饬该国水师提督便宜行事等因。”8月19日,罗氏再次提出将张光藻、刘杰及陈国瑞抵命的要求。最初对于地方官员抵命一事坚决拒绝,这一问题成为津案处理过程中中国和法国乃至中国和列强之间争议的核心问题。见赵树好:《晚清教案交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4页。
(6)《江苏巡抚丁日昌奏》,《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5。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54-855页。
(1)The Japanese Prepareing to Attack Corea-More Assassinations-Gathering of Chinese Forces,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6,1870.
(2)Fresh Outrages on Foreigners,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18,1870.
(3)John K.Fairbank,“Patterns Behind the Tientsin Massac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0:3-4:501(Dec.1957).
(4)Will a War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Involve the Other European Powers?,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6,1870.
(5)The Tientsin Affair-Naval Movements,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13,1870.
(6)China-Perils of Foreigners,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25,1870.
(7)The Massacre in China,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4,1870.
(1)War in The East;Warlike Indications in China-Governor of Nankin Assassinated,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20,1870.
(2)Ruthless Massacre of Christians in Pekin-The Secretary of the French Legation Among the Victims,The New York Times,July 7,1870.
(3)The Reported Massacre-Probability of its Being a Hoax,The New York Times,July 13,1870.
(1)[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269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K252
引用信息:
[1]杨帆.《纽约时报》视野中的天津教案[J].东岳论丛,2016,37(04):97-10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4.013.
基金信息: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教案赔款研究”(14BZS041)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