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1 12 v.32 50-55
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神话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BZWO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07JA751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12.006
23 530 8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睡虎地秦简《日书》记载的牵牛织女神话是可信的文献资料,其出土为研究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提供了重要线索。牵牛织女神话的最初形成时间当在先秦时期,其下限不会晚于战国晚期。该神话的喜剧与悲剧的重叠与重构既说明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叙事的特性,也反映出我们民族在神话创作过程中对于神话意蕴进行适当转换的智慧。同时,通过"七夕"转换于秦历"夕七"的推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牛郎织女神话起源于秦文化发祥地。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②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下),上海:ABC丛书社,1929年版,第55页。

③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185-196页。

④杜汉华:《牵牛织女演变考》,钟敬文等:《名家谈牵牛织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⑤张光直在《商周神话之分类》一文中提出神话材料的三个标准:第一,我们的神话材料必须要包含一件或一件以上的“故事”。故事中必定有个主角,主角必定要有行动。第二,神话的材料必须要牵涉“非常”的人物或事件或世界———所谓超自然的,神圣的,或者是神秘的。第三,神话从说述故事的人或他的同一个文化社会的人来看却决然不是谎。他们不但坚信这些“假”的神话为“真”的史实———至少就社会行为的标准而言———而且以神话为其日常生活社会行动仪式行为的基础。见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载《中国青铜时代》,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62-363页。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921页。

②李立认为:“牵牛、织女作为银河东西两个星座的名称,便是一种感性认识和神学抽象的结果。牵牛、织女符号形式内,便已经包含着‘人’的形象内涵。”由此便可确认牛、女形象在先秦时期“早已人神化”。见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蒋明智则更进一步,认为《大东》里的牵牛、织女隔银河相对,便是二人夫妻关系的最早记载,接下来便从“西周时期的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经济状况、婚姻形态和文学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阐发,力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让牵牛织女结合的种种客观条件,由此推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传着织女与牵牛结为夫妻的传说。见蒋明智:《“牵牛织女”传说新探》,《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

③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④⑤⑦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08页,第113页,第292-295页。

⑥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①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李立:《云梦秦简“牵牛织女”简文辨证》,《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⑤王朝阳:《从秦简〈日书〉看牵牛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2期。

④郭攀:《20世纪以来汉语标点符号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⑥吕亚虎:《战国秦汉建波文献所见巫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①⑨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13页,第53页。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7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7页。

④王先谦:《汉书补注》(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⑤《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路史》卷四十六。

⑥(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宋)李昉编纂,夏剑钦等点校:《太平御览》(第2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宋)李昉编纂,夏剑钦等点校:《太平御览》(第8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⑧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页。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1页。

①李立:《云梦秦简“牵牛织女”简文辨证》,《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5页。

①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57-58页,第13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12.006

中图分类号:I207.7;K877

引用信息:

[1]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神话[J].东岳论丛,2011,32(12):50-55.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12.006.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BZWO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07JA751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