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 457 | 4 |
![]() |
![]() |
![]() |
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的、文化的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别样的艺术创造性。如故事的寓言性与物象的象征意义,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顾左右而言他的转笔手法的运用等,构成了萧红小说别有意味的艺术价值。
Abstract:[1]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萧红遗述、骆宾基撰写:《红玻璃的故事》,《萧红全集》(第四卷),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本文所引《生死场》原文,均据《萧红全集》(第一卷),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下引该作品只在正文中标注引文所在章节。
[1]本文所引《呼兰河传》原文,均据《萧红全集》(第三卷),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下引该作品只在正文中标注引文所在章节。
[2]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胡风评论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2]汪曾祺:《废名短篇小说集.代序》,《废名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丰子恺:《女儿》,《丰子恺随笔精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萧红:《家族以外的人》,《萧红全集》(第二卷),第11页。
[1]鲁迅:《看图识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2]钱理群:《萧红〈后花园〉文本细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萧红:《后花园》,《萧红全集》(第四卷),第77-78页。
[2]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230页。
[1][法]安德烈.莫罗亚:《〈追忆似水年华〉序》,[法]M.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2]茅盾:《〈呼兰河传〉序》,《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第2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萧红:《家族以外的人》,《萧红全集》(第二卷),第35页。
萧红:《小城三月》,《萧红全集》(第四卷),第129-130页。
[2]萧红:《北中国》,《萧红全集》(第四卷),第111页。
[3]萧红:《莲花池》,《萧红全集》(第二卷),第132页。
[4]萧红:《山下》,《萧红全集》(第二卷),第10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11.007
中图分类号:I207.42
引用信息:
[1]张瑞英.萧红小说艺术三题[J].东岳论丛,2011,32(11):108-115.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11.007.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小城镇小说意义价值新探”(10BZW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