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8 07 v.39 52-60
论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07
57 480 3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蛤蟆吞月,抑或蟾蜍食月的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自先秦一直到晚清,这种观念一直都盛行不衰。与之相比较而言,天狗食月的传说则出现较晚,大致明清以后才涌现较多的记载。但反观当今时代,天狗食月的传说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而蛤蟆吞月或者蟾蜍食月的观念却极难寻见。如此,在近代月食解释逐渐科学化之外,中国人的月食观念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这样的转变。但这种转变非常复杂,即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狗食月之说仍未普及全国,直到义务教育介入其中,天狗食月之说才有如今的盛况,虽然这也只是其无意之举。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参见张家国:《是天狗吃了月亮还是蛤蟆食月---谈谈古代的月占》,载《神秘的占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45页;刘泰廷:《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民俗研究》,2016年第2期。

(2)(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八,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6页中。

(3)(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卷三十七,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9页中。

(4)(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页。

(5)《厦门通信》,《台湾日日新报》1912年10月7日04版。

(1)(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80页上。相关部分还介绍了清朝救月、护月制度的演变。

(2)(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1页。

(3)文章蛤蟆吞月、蟾蜍食月、蝦蟆食月等等说法为同义转换,为了行文需要数种表达在文中均出现,但意义一致,文中就不特别指出。

(4)(汉)张衡:《灵宪》,载(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册《张河间集》卷之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5)王贞仪发现月食原理的过程和相关理论的具体情况,可参见徐文绪:《清代女学者王贞仪和她的〈德风亭初集〉》,《文献》,1980年第1期。

(6)《蝦蟆食月》,《台湾日日新报》,1903年10月8日03版。

(7)(清)马注:《清真指南》卷六,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237页。

(1)黄建业:《自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页。

(2)周毓莘:《物理学ABC》,上海:ABC丛书社,1934年版。

(3)夏海峰编:《科学常识》,济南:山东新华书店,1947年版。

(4)卢景贵:《高等天文学》,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5)蛤蟆,也称蟾蜍、蟾蝫、蟾诸、蝦蟆等。相关研究可参见马杰:《食月传说探源》,《文艺生活》,2011年第4期;陈遵妫:《日食简说》,南京:正中书局,1941年版。

(6)汤漳平译注:《楚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7)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一《说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2页。

(8)(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43-744页。

(9)闻一多:《天问释天》,《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4年第4期。

(10)何宁:《淮南子集释》卷七《精神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09页。

(11)(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释鱼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21页。

(1)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1页;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王贵生:《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这些论著都涉及到古代蛙崇拜的研究、讨论。

(3)(汉)张衡:《灵宪》,载(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册《张河间集》卷之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4)(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释鱼三》,第321页。

(5)(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版,第1141页。

(6)(汉)刘向:《五经通义》,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第22页。

(7)(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释鱼三》,第321页。

(8)(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03页。

(9)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七《说林训》,第1173页。

(10)(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259页。

(11)蛤蟆吞月在唐代的情况亦可参见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4、226-227、230页。

(12)(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十四《辨人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第702-703页。

(1)(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九《闻笛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4页下。

(2)(明)徐允禄:《思勉斋集》卷十《钟馗赞》,清顺治刻本。

(3)(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道安传》,载《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61页中。

(4)(明)陈邦瞻:《荷华山房诗稿》卷八《行路难三首》,明万历四十六年牛维赤刻本。

(5)(清)张澍:《养素堂诗集》卷十九《飞龙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上。

(6)(清)张文虎:《舒艺室诗存》诗存四《寿张理堂进七十》,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74-175页。

(7)(清)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二《和钟西耘庶常德祥津门感怀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164页。

(8)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清簃诗汇》卷一百五十六《书怀东西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16页。

(9)《蝦蟆食月》,《台湾日日新报》,1903年10月8日03版。

(10)黄光焘:《即事》,《国专月刊》,1937年第5卷第4期。

(1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二《西山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此页亦配有天狗图片,详见文中图3。

(1)(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一《朝贡第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8年版,第3853页上。

(2)(唐)杜甫撰,王学泰校点:《杜工部集》卷十九《天狗赋并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3)(明)卢和:《食物本草》卷下,明钱唐胡文焕校刻本。

(4)郭郛认为《西山经》所言天狗是狗獾的西藏亚种,具体参见郭郛等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5)(宋)祝穆:《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十七《古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6-737页。

(6)(明)宋懋澄:《九籥集》卷十《蟠桃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0页。

(7)《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1585页。

(8)(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11页。

(9)(梁)沈约:《宋书》卷二十五《天文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4页。

(10)(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一《术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7页。

(1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十六《天文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1页。

(12)(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页。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十七《天文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6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65页。

(3)《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第1304页。

(4)国内周能俊《汉唐“天狗”考释》(《阅江学刊》2012年第1期)以唐朝的天狗谣言为中心,对天狗的负面形象也有追溯。刘泰廷的三篇文章:《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民俗研究》2016年第2期)、《天狗:中国古代的星占言说-关于占星话语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天狗:中国古代的讹言与恐慌》(《史林》2017年第1期)也都有涉及。

(5)《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1600页。

(6)(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三《天文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39页。

(7)《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第1965页。

(8)(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第一百五十八《酷虐》,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80页。

(9)《御定星历考原》卷四《月事凶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7页上。

(10)(元)佚名:《宋史全文》卷十四《宋徽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1页。

(11)《记月食》,《申报》,1873年5月14日02版。

(12)董作宾先生与赵容俊先生引用甲骨文,认为商代已存在天狗食月之说,刘泰廷在前引《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一文中对此已有驳斥,本文就不赘述。

(13)(辽)王鼎:《焚椒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14)(明)虞淳熙:《虞德园先生集》文集卷二十五《答朱太复》,明末刻本。

(15)(清)马注:《清真指南》卷六《问答》,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1)(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二《三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下。

(2)(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月中兔》,第62页下。

(3)(清)曹抡彬,曹抡翰:《(乾隆)雅州府志》卷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4页下。

(4)(清)张琰:《种痘新书》卷五,清乾隆刻本。

(5)徐家骥:《辟救月之荒谬》,《申报》,1920年11月4日17版。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21页。

(7)《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36-37页。

(8)《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第35页。

(9)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云南民间故事集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44-48页;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云南民间故事集伍》,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8-40页。

(10)桐柏县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桐柏县卷》第1分册,1987年版,第41-42页。注:内部资料,不见出版单位。

(1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集成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分卷》(下),1989年版,第134-135页。注:内部资料,不见出版单位。

(1)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蒙古民间故事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2-25页。

(2)苏易:《中国青少年百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07

中图分类号:K207

引用信息:

[1]吴杰华.论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J].东岳论丛,2018,39(07):52-6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07.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