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5 03 31-39
汉代性别史三题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27 806 10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在汉代性别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或成为定说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如第一,关于齐地“巫儿”风俗,作者参照文化人类学资料,不同意“巫儿”是古代内婚制遗存和“巫儿”即赘婚两种意见,认为“巫儿”实际上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因与神灵交往而不能与人发生性关系习俗的遗存。第二,关于祓禊,学界的一种看法是,它反映了当时的求子习俗,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祓禊与求子无关。第三,关于不举女婴,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在汉代广泛存在,并将之作为古代社会性别歧视的重要依据。汉代社会杀婴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是贫困杀婴,多数情形下是男女均不举,因此不宜简单地将之作为汉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根据。

关键词: 巫儿; 祓禊; 不举子;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蔡锋:《齐国“姑姊妹不嫁”与“巫儿”之俗辨疑》,《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牟润孙:《春秋时代母系遗俗公羊证义》,载氏著:《注史斋丛稿》,新亚研究所1959年版。魏琦:《齐国婚俗初探》,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古代史论丛》总第8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孙家洲:《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文史哲》,2003年第3期。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巫儿事证”条。黄金山:《汉代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义务》,《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蔡锋:《齐国“姑姊妹不嫁”与“巫儿”之俗辨疑》,《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如贾谊说秦人“家贫子壮则出赘”(《汉书·贾谊传》)。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所附《魏律》对赘婿有歧视性规定。

《左传·襄公十二年》疏云:“父之姊为姑姊,父之妹为姑妹。

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地点有居山和后山之别,可能是传抄之误。其二,《风俗通义》说“不复”嫁娶,《宋均列传》则说“不敢”嫁娶。“复”通常作重复解,也可作“再”解,若作重复解,则文意不好理解,若作“再”解也颇模糊。“不敢”嫁娶意思显豁,当是。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

[英]弗雷泽(J.G .Frazer)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218页。

[芬兰]韦斯特马克(E .A .Westermarck)著、李彬等译:《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卷,第323页、第341页、第340页。

孙家洲:《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文史哲》2003年第3期

[芬兰]韦斯特马克(E .A .Westermarck)著、李彬等译:《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卷,第340~342页。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关于上巳节(三月三日)二三事》,载氏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沿袭孙说者如彭维:《上巳风俗流变》,《寻根》2004年第3期。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载氏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①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三月三日)二三事》,载氏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②《后汉书·梁商列传》。

③《艺文类聚》卷四引杜笃《祓禊赋》。

④《汉书·武五子传》。

⑤林富士:《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⑥如[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二《志土风》(凌毅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云:“潮之金城山上有二石,土人呼为石公、石

母。无子者祷之,辄应。”

⑦参见李零:《“祖”名考实及其他》,载氏著《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后汉书·周燮列传》。

[汉]应劭著、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佚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汉]应劭著、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佚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论衡·四讳篇》。

[汉]应劭著、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佚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后汉书·张奂列传》。

谢承:《后汉书》卷四,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史树青:《从〈风俗通义〉看汉代的礼俗》,《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

[汉]应劭著、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佚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国语·越语上》。

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673页。

《论衡·谢短篇》。

《水经注》卷三十八注引《零陵先贤传》。

《潜夫论·忠贵》。

《汉书·王吉传》。

关于汉代社会缺乏避孕的讨论参见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6卷第3期,1995年9月。又,在古代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和现代社会的某些原始部落,由于生计所迫,缺乏必要的避孕知识,不举子也是维持人口平衡的基本手段。如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虽了解某些避孕知识,但人口稳定主要是由于婴儿大量死亡才得以维持。参见[以色列]苏拉密斯·萨哈著、林英译:《第四等级———中世纪欧洲妇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132页。新几内亚阿拉佩什人也因食物短缺抛弃新生儿。参见[美]米德著、宋健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刘增贵:《汉代妇女的名字》,《新史学》第7卷第4期,1996年12月。

传世文献有贾捐之,汉简有名“捐之”之男子,见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第4册,简776。

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6卷第3期,1995年9月。

《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引《风俗通义》。

《三国志·魏书·陈群传》

罗振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载《辽居杂著》。

湖北省文管会:《湖北随县唐镇汉魏墓清理》,《考古》1966年第2期。《汉书·外戚传上》、

《汉书·张禹传》、《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王仲见《史记·外戚世家》、淳于意见《史记·仓公列传》、刘武见《汉书·文三王传》、卓王孙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卫某见《汉书·卫青传》、刘贺见《汉书·武五子传》、冯奉世见《汉书·冯奉世传》、史丹见《汉书·史丹传》、朱博见《汉书·朱博传》、三老通见《三老讳字忌日记》碑、贾武仲见《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梁竦见《后汉书·梁商列传》、戴良见《后汉书·逸民列传》、郭辅见《隶释》卷十二《先生郭辅碑》、李翊见《隶释》卷十二《李翊夫人碑》。甄逸见《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书》、王子雅见《水经注》卷三十一“济水”条引王子雅碑文。

《水经注》卷三十一“济水”条引王子雅碑文。

陈广胜:《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五八。

朱松:《韦斋集》卷一0《诫杀子文》。

王得臣:《麈史》卷上《惠政》。

《后汉书·陈蕃列传》。

据现代医学统计,男性在胎儿期的死亡率较女性高12%,男性在新生儿期的死亡率较女性高130%,在新生儿期,男婴更容易患严重的细菌感染,以及主动脉和肺动脉畸形。参见[美]科克汉姆(Cockerham,W ,C .)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第7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34

引用信息:

[1]彭卫.汉代性别史三题[J].东岳论丛,2005(03):31-39.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