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975 | 2 |
![]() |
![]() |
![]() |
《水浒传》的叙事过程中,反抗和诏安构成了水泊梁山前后阶段的主要行为逻辑。以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梁山组织权力秩序的演变,可知其变化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产物。梁山的发展壮大兼具"相容性"与"排他性"的特征,由反抗意识强烈的国家钦犯避难之地演变为人员结构复杂、渴望接受诏安的非官方军事组织。接受诏安符合梁山多数利益集团尤其是实际控制者的利益需求,是好汉们集体行动的理性决策,而非宋江的个人决策。
Abstract:①参见陈水生:《利益集团政策学:一个初步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②[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③唐富龄:《宋江形象的分裂性、统一性及其他》,选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水浒争鸣》,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1)曹清华:《江湖想象与权力实践——〈水浒传〉的空间难题》,《学术月刊》,2019年第9期。
(2)(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3)吕承文:《派系政治的成因及改造路径》,《领导科学》,2012年第32期。
(4)刘召明:《〈水浒传〉“农民起义”说、“逼上梁山”说献疑——基于英雄人物身份、职业及上山类型的统计分析》,《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6期。本表对原文表格有所调整。
(5)(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页。
(6)(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3页。
(7)(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3页。
(8)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2页。
(9)王北固:《水浒传的组织谋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3-74页。
(10)(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1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9页。
(1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4页。
(13)张立新:《外交话语隐喻认知叙事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6页。
(14)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5)(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16)(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17)(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18)《史记》卷八六《刺客》。
(19)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南京: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155页。
(20)卢付林注译:《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忠经》,武汉:崇文书局,2016年版,第98页。
(21)王处辉,王骥洲:《江湖社会的权威形成及特点研究——以〈水浒传〉中宋江权威性地位的确立为例》,《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22)桂胜,赵淑红:《梁山聚义缘由与行动逻辑的社会学解读——基于〈水浒传〉文本》,《江汉论坛》,2018年第3期。
(23)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第665页。
(24)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进行分类,费孝通先生认为农村家庭结构“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因素: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圈子是一种或者几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参见费孝通:《江村经济》,《费孝通全集》第六卷(1948—1949),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31页。根据本文研究,梁山好汉的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已经涵盖于“身份认同”相关内容之中,不再另行介绍,另增加师徒关系、结义之情、雇佣关系、举荐关系。
(25)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6)韩翼:《师徒关系结构维度、决定机制及多层次效应机制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27)(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28)(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9)(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30)[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31)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54辑金圣叹评点《西厢》、《水浒》,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3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页。
(33)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南京: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150页。
(34)(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4页。
(35)⑦(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第122页。
(36)罗浩波,张海燕:《论“水浒”人物的文化依存与命运走向》,《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7)(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38)(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39)(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页。
(40)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54辑金圣叹评点《西厢》、《水浒》,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41)冯庆:《军师吴用与梁山聚义》,《读书》,2019年第7期。
(4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0页。
(43)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2页,第637页。
(44)(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45)(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46)④⑤(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5页,第689页,第692页。
(47)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南京: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150页。
(48)(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8页。
(49)[美]谢弗:《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11版),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533页。
(50)李忠明:《论〈水浒传〉梁山聚义的起因、性质和结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1)参见张锦鹏:《江湖英雄:宋代“富民”阶层追求的另一种表达图式——以〈水浒传〉为考察对象》,《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5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9页。
(53)(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54)(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7页。
(55)王北固:《水浒传的组织谋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6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11
中图分类号:I207.412
引用信息:
[1]周辰.利益集团与权力秩序的互动——论《水浒传》梁山接受诏安的必然性[J].东岳论丛,2020,41(12):60-7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1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