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694 | 0 |
![]() |
![]() |
![]() |
易学哲学的建构,首先需要确立其基本问题意识,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为核心话题的《周易》,其基本问题不应围绕如何去认识、探寻“是”“存在”而展开,而要以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为中心。其次,不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周易》通过其独有的象思维,以“象”为基本要素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微而广大的意义世界。这种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为基础,超越了主客二分,以经由“感而遂通”实现天人宇宙生命和谐为最终目标。最后,在易学哲学的建构方式上,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易学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要回归易学本身,围绕《周易》的理论特色展开,凸显易学哲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Abstract:①郭齐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②林忠军通过对当前易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对易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详见林忠军:《中国当代易学的反思与重建》,《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
(1)赵景来在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一文中,将当时各方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之后,学者们又从如何用中国话语体系表述中国哲学思想、增强中国哲学的自主意识、建构中国哲学观念、恢复国学或经学学科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4)刘震:《从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进路径》,《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5)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唐君毅全集》(卷11),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任继愈:《试论“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郭齐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7)林忠军:《〈易传〉“生生”哲学之我见》,《周易研究》,2023年第3期。
(8)王树人,喻柏林:《传统智慧再发现——常青的智慧与艺魂》(上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9)张祥龙:《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何丽野:《〈周易〉象思维在现代哲学范式中的解读及意义》,《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1)董春:《易道的显现与感通:以“象”为枢机的分析》,《东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12)王树人:《“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89页。
(14)王树人、张祥龙、黄玉顺等诸位教授均就《周易》之观有详细的讨论,详见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黄玉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之考察》,《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张祥龙:《“美在其中”的时—间性——〈尧典〉和〈周易〉中的哲理之“观”及与他者哲学的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5)董春:《〈周易〉“时”观的现象学意蕴》,《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16)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序言》(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7)汤一介、成中英、林忠军、潘德荣、林义正等学者已开始了易学诠释学之研究。详见汤一介:《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林忠军:《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潘德荣:《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林义正:《论中国经典诠释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以〈易经〉的诠释为例》,《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
(18)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9)今人亦对“太极”内涵的做了详实的考察。如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邓球柏:《论“大恒”“太极”“太极图”》,《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赵中国:《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李振刚,王帅锋:《生生视域下的“太极”说——以太极生生思想的历史演进为线索》,《周易研究》,2019年第3期。
(20)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1)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10.007
中图分类号:B221
引用信息:
[1]董春.易学哲学的内在逻辑及当代建构[J].东岳论丛,2024,45(10):50-5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10.00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易》象思维的历史源流与现代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1BZX077);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