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1,405 | 5 |
![]() |
![]() |
![]() |
<正> 洋务运动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1980年、1982年、1985年、1987年分别在长春、上海、兰州、汕头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洋务运动讨论会.一大批学术专著、论文和资料先后出版和发表.洋务运动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大的进展.综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主要就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评价标准、洋务派与洋务思想、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① ⑩ (20) 黄逸峰、姜铎:《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② 胡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文史哲》1987年第5期.
③ 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历史教学问题》1981年第2期.
④ 祁龙威:《坚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研究中国近代史》,《红旗》1982年第2期.
⑤ (38) 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⑥ (25) (31) 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的多边关系》,《社会科学》1982年第9期.
⑦ (45) 戚其章:《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⑧ 姜铎:《关于洋务运动评价问题》,《人民日报》1981年5月15日.
⑨ 章鸣九、徐泰来:《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1) (48) 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2) 孔令仁:《洋务运动浅议》,《吉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3) 夏东元:《关于洋务派阶级属性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7月13日.
(14) 王少普:《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性质和作用》,《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杨国强:《曾国藩简论》,《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喻盘庚:《试析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观因素》,《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5) 牛济:《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林庆元:《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和我国资本主义的发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6) 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抵御外侮》,《光明日报》1980年9月15日.
(17) 乔还田:《应全面评价李鸿章》,《北方论丛》1983年第2期.
(18) (36) 胡滨、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牛济:《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抉择》,《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
(19) 刘学照:《论洋务思潮》,《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21)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22) 吴剑杰:《关于洋务思想体系及其评价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23) 徐泰来:《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4) (27)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6) (29) (47) 孙占元:《福州船政局与帝国主义》,《北方论丛》1988年第5期;《论天津机器局》,《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28) 孙文苑:《试论洋务派军事改革中“制夷”“御侮”的思想》,《齐鲁学刊》1980年第6期.
(30) 汪熙:《试论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与作用》,《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32) 丁日初、沈祖炜:《论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
(33) (35) (39) (41) 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第1期.
(34) 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光明日报》1980年9月2日.
(37) 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洋务运动讨论专辑》.
(40) 胡滨、李时岳:《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42) 胡滨:《从开平矿务局看官督商办企业的历史作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
(43) 徐元基:《从<商务叹>看郑观应对官督商办的态度》,《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44) 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
(46) 孔令仁:《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
(49) 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
(50)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1990(04):33-39.
基金信息: